2017年11月10日 星期五

《隱形冠軍》──默默耕耘的市場領導者

  開始工作之後,擔心讀書的時間變少,因此想為自己設定一些目標,像是練習寫書評、劇評之類的。除了未來繼續看的書之外,也想寫一些以前看過、很喜歡的書。不過,沒想到第一篇動筆寫的竟然是《隱形冠軍》。以前不太會主動看商管書,現在因為工作的關係,開始接觸這類書,意外發現還滿有趣的,簡單寫下一些心得。



  商管書的優點是寫作有條不紊,每一章還會主動幫讀者摘要重點,非常體貼時間即金錢的商業人士。這本書的每章結尾以及最末章都已經做了摘要,故這裡不再贅述內容,但整體而言滿推薦的。首先,作者研究的對象「隱形冠軍」過去較少受到關注,所謂「隱形冠軍」是該領域的專家,也是市場領導者,獲利能力良好,擅於永續經營。管理學過去大都專注在大企業身上,但這批中小型精英也有許多值得借鑑之處,更何況隱形冠軍表現優異,比大企業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,值得一讀。

  作者主要專注在德國的隱形冠軍,一方面或許因為作者是德國人,但更因為德國確實擁有許多隱形冠軍。作者追蹤這些企業十年以上,提出不少有趣的觀察,例如:隱形冠軍會設定穩定合理的成長目標(成長尤是關鍵,企業只有不停成長,才能保持領先);專注於自己擅長的市場、深化價值鏈;透過全球化擴大市場規模;維持緊密共生的客戶關係;持續創新、追求卓越;投資員工、重視研發;分權化管理;高績效;長期連續的領導、低員工流動率。

  以上大概是一般商管書讓人感興趣的內容,亦即如何管理、如何獲利。除此之外,比較有趣的是書中提到生產力跟疏離感,以及企業家跟藝術家之間的類比。

「員工人數過多是生產力殺手,而且會降低工作滿意度。……多餘的勞動力會自己找事做,而且員工在為自己找事做這塊非常有創造力,尤其是一些沒有價值或極少價值的內部活動。」(頁250

對於這點真是深有同感,但我覺得這跟勞資關係密不可分,社會學稱之為勞工的消極抵抗?以之對抗資本家的控制。社會學的控制和抵抗,在管理學看來是生產力的管理,兩者可以說是心態或立場的對立。《隱形冠軍》提供的答案是:讓工作量略多於人力,以降低浪費,達到生產力最大化。這聽起來不免有(或根本是)慣老闆行為之嫌,不過德國的勞工權益應該好多了。例如書中提到有企業採每週24~51小時的工時,不付加班費。如果以40小時為基準,表示淡季每週會少上班16小時,旺季則加班11小時,看起來還算公平吧。

「隨著工作的進一步細分,員工與最終勞動成果的距離愈來愈大,疏離感也變得愈來愈嚴重。疏離感會降低鬥志,然後影響效率,而分權化也是一個克服疏離感及其負面效應的有效方法。」(頁252

  跟勞動成果的疏離、異化也是社會學關心的議題。這本書提供的答案是分權化管理,藉此縮短勞工跟勞動成果的距離,不過我對此感到懷疑。即使是在小型組織做出最基礎、最直接的成果,是否能免於異化,仍然取決於勞工怎麼看待自己跟成果的關係吧。不管怎麼說,成果都是為了企業產生的,要把成果視如己出,某種程度上就是把自己跟企業視為一體。


  作者最後在分析企業家的領導風格時,常常將企業家類比為藝術家,他們目標明確、意志堅定。不過,藝術家或許可以單打獨鬥,但企業家還必須激勵員工和他一起達成目標。企業家經營企業時,著眼的往往也不是(或不只是)金錢的回報。企業家和藝術家的類比很有趣,我想這暗示了,如果我們真正投入工作,那麼人和工作的關係不像勞動,更像創造藝術,唯有如此才會擁有使命感,才能消除異化。員工身為受雇者,可能做到這件事嗎?又或是否必要如此奉獻?但這恐怕脫離管理學的範疇了。


書籍資訊:
書名:《隱形冠軍:21世紀最被低估的競爭優勢》
作者:赫曼西蒙
出版社:天下雜誌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